选调生
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甘肃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吉林 江西 江苏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四川 陕西 山西 上海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您当前位置: 选调生首页 > 招考信息 > 时政热点
选调生时政热点:遇上“吃”人的离岸流如何自救
科技日报 2018-08-08 10:55

8月5日,北京一对8岁双胞胎姐妹跟妈妈到青岛旅游,在黄岛区万达公馆南侧沙滩游玩时走失。遗憾的是,当6日先后搜寻到两名孩子时,她们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事发地点在万达公馆对面的海滩,当地人都知道这里暗流多。从卫星图上看,有明显的沙槽现象,很可能会有离岸流(又称裂流),但由于是小朋友发生事故,除了离岸流外还有很多其他可能。”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副研究员张尧博士6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统计,离岸流已成为继风暴潮、海浪之后,给人们滨海旅游造成危害的另一海洋灾害。大约90%的海边溺水是因为离岸流引起的,每年国内外有成百上千人死于离岸流溺水。美国每年有大约150人因为离岸流溺水丧命,在佛罗里达州,离岸流导致死亡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暴风雨、飓风和龙卷风致命人数之和。离岸流给滨海旅游的吸引力维护、海滩管理、事故纠纷处理带来了大量问题,严重影响了滨海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离岸流为什么这么厉害?如何识别?万一遇到如何自救呢?

没有浪花,落潮时危险更大

张尧告诉记者,离岸流是在海面波浪的辐射应力及压力差作用下,海浪破碎后堆积至岸边的壅高水体再穿过碎浪带,回流入海的条带状表面流。

离岸流流速大多在每秒0.3—1米,最快可达每秒3米,其长度可达30—100米甚至更长,流向几乎与岸线垂直,可将强壮的游泳者迅速拖拽入深水,引起溺水。据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管理局(NOAA)统计,离岸流溺水事故率最高的人群为10—29岁的青年,男性居多。

“离岸流产生的位置往往随波高、波浪周期、海底地形以及海岸线形状而发生变化,最常出现在近岸海底不连续沙坝之间的凹槽或缺口上方水面,或突出的结构物、礁石两侧。”张尧说,从水文地质角度,靠近热带地区岩石海岸的海滩更容易产生离岸流,落潮时离岸流风险较其他时刻更大,夏季离岸流相对更加严重。“离岸流的出现有时具有突发性,这容易给遭遇离岸流的游泳者造成恐慌,更加剧了离岸流溺水事故的后果。”

很多海边,是不允许下海游泳的。但人们往往看着大海风平浪静,就觉得是安全的。其实,比如像离岸流,并没有浪花,很难引起人注意,但它已成为滨海休闲旅游的危险“杀手”。今年6月,三亚大东海发生了一起离岸流溺水事故,去年7月广东阳江海陵岛连发两起游客溺水事故,致4死1失踪,当地海洋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推论,他们当时可能遇上了离岸流。

不是暗流,总在岸边出没

滨海旅游业是我国也是世界旅游业发展得最快、最主流领域之一。《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滨海旅游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海洋旅游新业态潜能进一步释放。但我国也是海洋灾害多发国家,2017年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3.98亿元,死亡(含失踪)17人。

应对极端海洋灾害和风险,海洋部门和各级政府逐步建立了成熟的减灾和应急业务体系,公众防灾意识也逐渐提高,但以离岸流、沿岸流、近岸浪为代表的常规性、高危水动力现象,给日益增长的滨海旅游休闲活动频繁造成危害。

“目前我国对离岸流灾害的技术评估和安全管理等才刚起步,相关调查评估、危险性评价、精细化预警报、安全管理和公众科普警示等极为缺乏,公众对离岸流的认识也存在盲区和误区。”张尧告诉记者,国际上对离岸流的研究其实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因为我国对海洋动力环境的研究多集中于工程、地质、环境等问题,所以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滨海旅游和民生安全意识的增加才开始逐渐出现少量相关研究。

当前,我国将游泳等列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但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救生员培训等教材中几乎没有离岸流相关知识,公众和海滩救生员等通常把离岸流误认为暗流。认知错误和警惕性的缺乏造成很多热点旅游区出现大量溺水事件,增加了救援工作量、滨海旅游安全管理难度。

“其实离岸流是海浪和浅滩地形共同作用的一种表面流,通常发生在岸边,不会将人向下拖拽;而暗流则多为深水区域水体中下层的内流,可能会把人往下拖拽。两者发生的深度、机理和强度截然不同。”张尧说。

精准预警,有待逐步推进

张尧告诉记者,目前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等国家已开展了大量的海滩离岸流监测、现场警示、逃生策略优化等研究工作,如美国大气与海洋管理局对全国海滩进行离岸流预警报;西班牙、韩国等利用气象、海洋数据对热点滨海旅游海滩进行离岸流风险预警。

从去年开始,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已着手开展滨海旅游区离岸流危险特征评价及公共安全警示等公共服务工作。

今年,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会同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南海预报中心、南海环境与规划研究院、相关省市海洋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赴山东、广东、海南、厦门四地开展离岸流风险现场排查,评估各海滩浴场离岸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这是国内首次开展的相对较系统的离岸流现场调查工作,形成并实践了相关技术方法,可准确定性、相对定量地对离岸流风险进行判定。此外,还首次开展了环保染料示踪试验,利用倾倒环保燃料配合无人机拍摄,定量评估离岸流的流速、流幅、流态,在我国浅海海滩拍摄到完整的巨大离岸流形态,尺寸堪比美国、澳大利亚等深海岸线捕捉到的离岸流。

“本项工作为进一步完善离岸流风险排查技术规程,以及后续全国性离岸流风险排查工作积累了经验。”张尧说。

去年开始,在海南等重点滨海旅游区,游客已能见到“如果不慎被卷入离岸流”的安全提示标识。

张尧特别强调,当旅游区出现这样的标识并不代表该区域危险,不能旅游了,而是为了科普和警示离岸流现象以及安全注意事项,提升滨海旅游安全和公众意识,今后将在更多沿海地区推广更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和公众警示工作,此外将逐步推进离岸流的精准预警。

专家支招

如何判断离岸流

1.离岸流通常从岸边高处更加容易判断,多为有白色泡沫或浑浊泥沙等集中漂离岸边并流向深水的相对平静水域;

2.低潮、大浪、夏季时更容易产生离岸流,去海滩前确保查阅当地落潮时间,要保持警惕,阳光明媚的平静天气仍然有可能发生离岸流;

3.浅滩沙槽、海岬、礁石或结构物附近也是离岸流高发区域;

4.到海滩时先和救生员进行交流了解海况,并寻找离岸流警示牌,尽量在救生员的视线范围内游泳或冲浪;

5.确保您擅长游泳,不要独自下海。

2021年选调生备考资料包
上一篇:选调生时政热点:美重启对伊制裁 特朗普威胁企业 下一篇:选调生时政热点:脱贫攻坚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 精准发力
延伸阅读
辅导教材

面授课程